时代赋予生命 创新引领海宏: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

2022-10-09 11:52:34

外缘包装创新化转变

包装产品设计创新

变革现行包装一次性消耗的消费模式,创新“零丢弃”产品包装一体化设计方法,增强包装可移动、可复用、可收藏等新功能开发,从源头上遏制包装废弃物的产生、缓解包装回收系统的压力。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支持面向制造业设计需求和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搭建网络化的设计协同平台。

包装数字化应用创新

综合利用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包装产品和包装装备个性化定制应用。推动包装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打造产品与服务有机整合的数据集中平台以及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产品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

引导企业从设计、选材、生产、检测、管理等各环节全面提升包装产品质量,落实包装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鼓励企业以客户为中心,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测认证、物流仓储、售后服务、回收利用等全链条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大力发展以保障产品质量为导向的远程检测、在线诊断、维护处理等质保服务,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产品回收、循环利用等绿色环保服务。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坚持系统思维和协调发展理念,加快调整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育包装新兴业态,着力培植包装产业高质量发展土壤。

深化包装发展产业链

(一)发展绿色包装材料

纸包装材料

重点研发再生纸包装材料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增强其广泛适用性与循环复用性,强化再生纸包装制品品质保障。持续推动环保型多功能纸包装用粘合剂和涂料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提升纸包装制品的耐油、防水、抗菌、保鲜等功能,逐步延伸纸包装材料应用领域。鼓励并支持蜂窝制品、纸浆模塑制品等轻质高强纸质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工艺革新,促进重型包装以及特殊领域实现以纸代塑、以纸代木。

塑料包装材料

研发推广塑料包装材料可回收、可复用、可堆肥关键技术,协同塑料包装制品生命周期管理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淘汰与限制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制定易回收、易再生的设计标准,明确塑料包装再生成分含量最低比例标准。重点推进高性能单一材质包装的研发、合成、加工、成型等工艺与技术的创新。针对不易回收包装等应用场景,开发与应用可食用、可生物降解、可堆肥塑料包装材料,从源头杜绝污染与浪费。

金属包装材料

重点支持超薄铝合金、铝箔、马口铁等金属包装材料轻量化应用技术的开发,鼓励开展覆膜金属板成型与制罐工艺创新。加强环保涂层、可降解膜等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开发,增强轻量化金属包装制品表面防护性能。加快发展金属包装回收与再生利用技术,推进金属包装可持续性。

玻璃包装材料

重点支持耐冲击、自清洁、柔性化、防辐射、自发光等高性能玻璃基材包装材料的研发、制备与产业化,鼓励发展功能型、智能型玻璃包装新材料。

新型包装材料

优先发展利用废弃竹、木、秸秆等纤维原料和谷壳、豆渣等开展新型生物质、可食用性包装材料研发与规模化产业应用示范,提升商品包装绿色触感。鼓励基于PBT、PET基等塑料合金研发高性能包装材料,支持其高强度、高阻隔包装制品产业化应用。支持应用有机硅及氟系材料(PTFE、PEA、PVDF等)开发高档复合膜化功能性包装材料,提高包装制品防静电性、耐辐射、耐磨性。鼓励运用石墨烯、纳米、印刷电子等相关颠覆性技术开发新型包装信息记录材料和感知元件,为智能包装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抓牢绿色发展关键

推广绿色包装设计

深化“适度包装”理念,推动生态包装设计技术创新,从源头上实现包装减量、节材降耗和绿色引领。鼓励加大单一材料、低克重高强度材料、可分离可复用材料的采用比重,有效提升包装制品回收性能。推行包装容器规格化、模数化、标准化设计规范,实现容器与载具之间的单元化适配。大力发展电商快件原装直发等包装应用系统。

建立绿色供应链条

加强包装云平台建设,构建行业级或区域级的包装原辅材料集中采购平台、物质流数据平台、碳排放数据平台。建立绿色供应标准,推广碳标签、再生成分标签等绿色标识认证制度,强化包装企业在绿色包装材料选用上的源头管控。引导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以包装产品制造为核心,加快建立覆盖采购、设计、生产、营销、物流、回收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等方面突出环境友好性,全面提升包装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度。

实施绿色生产行动

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生产模式,加快推广产业园区废气、废水、废料的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应用示范,鼓励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化应用,持续降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鼓励探索新型绿色溶剂和绿色助剂在油墨、涂料、胶粘剂中推广应用,从根本上减少有害物质排放。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改造升级行动,加强绿色工艺、高效装备和减碳降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形成有利于减少污染和循环发展的生产方式。